close

WEDCV155VD5RRV515DV

 

內容簡介

  ★深入淺出、明晰漸進的精美圖解式指南,吸引一般讀者與自然科學愛好者。

  ◎台灣第一部本土自製蕨類百科,歷久彌新全方位蕨類入門。
  ◎近40幅細緻蕨類博物畫,數十幅精密解說小圖,加上約五百張生態與特徵照,多角度呈現蕨類之美。
  ◎豐富的延伸資訊與生活化的取材,是認識台灣植物生態地景不可或缺的科普讀物。
  ◎蕨類專家、優秀生態畫家、金獎編輯團隊的完美結合──曾獲開卷十大好書中文創作類、中央日報十大好書中文創作類、金石堂最具影響力的書等肯定。

  最生動有趣的蕨類百科

  可知道先民所使用的燃料「煤炭」,其實是來自埋入地層的蕨類森林?園藝用的「蛇木」、花束的最佳陪襯「羊齒」、風行一時的野菜「山蘇」和「過貓」……也全是蕨類!台灣素有「蕨類王國」的美稱,可是我們對這個生活中幾乎無處不在的植物族群,認識有多少呢?《蕨類觀察入門》從「什麼是蕨類?」的探問開始,以演化與生態的角度切入,用豐富精采的圖像與精要生動的解說,全方位、有系統的將蕨類的來龍去脈逐一介紹。

  全書以令人驚豔的視覺面貌展現:從石炭紀沼澤的蕨類森林復原圖,到現今暖溫帶闊葉林的蕨類生態圖;從台灣三十五科代表蕨類之細緻博物畫,到各式各樣的莖、葉與孢子囊局部特徵小圖,加上約五百張蕨類特寫及生態照──這本圖解入門書,絕對是進入蕨類世界的最佳指南。

  全書概分為四大篇──認識篇、相遇篇、方法篇、觀察篇,以及附錄。
  認識篇 綜論蕨類的基本概念,全面透視蕨類。
  相遇篇 探討蕨類生長習性與環境的關聯性,並依海拔高度介紹台灣蕨類的分布情形,讓讀者得以輕鬆覓蕨蹤。
  方法篇 依演化脈絡製作的分科檢索表,除了提供辨識觀察的捷徑外,更是鋪陳蕨類演化與分類關係的完整圖譜。
  觀察篇 為本書的重點,依演化先後順序將台灣三十五科蕨類介紹出場,運用圖解呈現代表種類的觀察重點,清晰明確,一目了然;「生態視窗」「演化舞台」「識別錦囊」「蕨類與人」等四種延伸知識,則以淺顯易懂的專業解說,層次分明的比較對照,將蕨類生態中最精采也最趣味的精髓一一公開。
  附錄 提供採集、記錄與製作標本的參考原則與要訣。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郭城孟


  台北市人,瑞士蘇黎世大學系統植物學研究所博士,曾任國立台灣大學植物學系副教授及植物標本館館長。從國小開始就與自然結下不解之緣,大學時迷上蕨類,學士、碩士、博士論文皆與蕨類有關,登高山是為了蕨類,出國求學也是為了蕨類,外出旅遊更常為了蕨類而佇足。從研究蕨類到欣賞蕨類,也透過生長在自然環境中的蕨類,領悟一些自然的道理。平時喜歡蒐集與蕨類有關的事物,從古董店的蕨類繪畫,到日常生活用品,如印有蕨類圖樣的杯、盤、刀、叉,或是布料、服飾等;當然,最大宗的收藏還是世界各地的蕨類文獻資料。

  學術領域除了蕨類之外,主要研究的方向為植物地理及植群生態,多年來更致力於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的推展,期望經由生態旅遊、生態農村、環境教育、生態工法等途徑,合理運用自然資源,將保育與地區發展的衝突降至最低。
 
繪者簡介

黃崑謀(1963-2008)


  1963年生於台東,復興商工畢業。自小生長在美麗鄉野及淳樸農村,與大自然的蟲魚鳥獸朝夕為伍,埋下日後對生態記錄及動植物觀察的熱情因子。1998年進入遠流出版公司,展開了長達十年、持續不斷以彩筆描繪台灣土地的歷程。創作題材與畫風極為多元,從自然生態到人文建築、從寫實到寫意、從兒童到大人……細緻繁複的筆調與豐富瑰麗的色彩,在在令人驚豔。

  十年間,分別與李乾朗、郭城孟、邵廣昭、張永仁、趙榮台、凌拂等人合作,參與遠流出版十餘本書籍之繪圖工作,包括【觀察家】系列《古蹟入門》、《蕨類觀察入門》、《魚類觀察入門》、《野菇觀察入門》、《昆蟲入門》等知識主題圖文書,以及《台灣昆蟲大發現》、《帶不走的小蝸牛》等繪本,參與作品多次榮獲金鼎獎、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好書、聯合報讀書人好書獎。

 

目錄

圖錄
如何使用本書
 
【認識篇】

什麼是蕨類?
仔仔細細看蕨類
蕨類的生活史
蕨類的演化身世
蕨類的生存絕招
 
【相遇篇】
蕨類在哪裡?
看蕨類去!
 
【方法篇】

蕨類植物科檢索表
 
【觀察篇】
石松科
 觀察過山龍
卷柏科
 觀察全緣卷柏
水韭科
 觀察台灣水韭
木賊科
 觀察木賊
松葉蕨科
 觀察松葉蕨
瓶爾小草科
 觀察瓶爾小草
合囊蕨科
 觀察觀音座蓮
紫萁科
 觀察粗齒紫萁
莎草蕨科
 觀察海金沙
裡白科
 觀察芒萁
膜蕨科
 觀察團扇蕨
蚌殼蕨科
 觀察台灣金狗毛蕨
桫欏科
 觀察筆筒樹
瘤足蕨科
 觀察華中瘤足蕨
雙扇蕨科
 觀察雙扇蕨
燕尾蕨科
 觀察燕尾蕨
碗蕨科
 觀察粗毛鱗蓋蕨
鱗始蕨科
 觀察圓葉鱗始蕨
鳳尾蕨科
 觀察鳳尾蕨
書帶蕨科
 觀察姬書帶蕨
水龍骨科
 觀察台灣水龍骨
禾葉蕨科
 觀察蒿蕨
金星蕨科
 觀察密毛小毛蕨
鐵角蕨科
 觀察南洋巢蕨
烏毛蕨科
 觀察東方狗脊蕨
骨碎補科
 觀察杯狀蓋骨碎補
腎蕨科
 觀察腎蕨
蓧蕨科
 觀察藤蕨
蘿蔓藤蕨科
 觀察海南實蕨
鱗毛蕨科
 觀察南海鱗毛蕨
三叉蕨科
 觀察蛇脈三叉蕨
蹄蓋蕨科
 觀察過溝菜蕨
田字草科
 觀察田字草
槐葉蘋科
 觀察槐葉蘋
滿江紅科
 觀察滿江紅
 
【附錄】
如何實地認識蕨類
如何做觀察記錄
如何採集蕨類
如何製作蕨類標本
愛它不一定要擁有它
 
名詞索引
延伸閱讀 圖片來源
後記
 

後記

  由於台灣位於第四紀冰河時期、全世界最大生物避難所的範圍內,所以擁有一些古老血緣的蕨類;加上台灣具有因地理位置與年輕地質史而產生的高聳多變、分化細緻的生態環境,所以更涵蓋了熱帶至寒帶以及特有的種類,這些種類也各自演化出各種不同的生存本領,以適應生長在不同的生態棲位。因此,全世界蕨類植物的各大類,台灣幾乎都可以看到;而蕨類適應環境所發展出來的各種生長方式,台灣也幾乎是無所不包,這些特點都是台灣蕨類吸引人之處。而且,台灣蕨類的豐富性是全世界排名最高的地區之一,除了種數之外,許多種類的數量也相當可觀,因此,蕨類可說是台灣地理景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樣多樣化的蕨類植物,讓台灣成為研究和欣賞蕨類的天堂。

  為了讓讀者更進一步瞭解這些在台灣無所不在的蕨類,本書的撰寫方式主要是以演化與生態的角度進行的。地球上的植被,從數億年前的蕨類森林,經過裸子植物森林時期,至開花植物成為森林的主角,每一個階段蕨類都需要適應及轉變,有些類群消失了,有些類群形態特徵轉變了,有些則是因應森林的改變而演化出迥異於以往的新類群。演化的路徑是本書介紹台灣各科先後順序的主要依據,而各種蕨類的適應與生存機制,則為本書的演化枝幹增添綠葉,期盼不僅可將蕨類的來龍去脈做一較有系統地介紹,也希望能增加讀者對蕨類如何適應生態環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2001年,本書之原版《蕨類入門》推出時所採用的是當時廣泛使用的分類系統,是根據形態、化石、化學成分、發生學、解剖學以及細胞遺傳等多樣化證據所建構的。至今將近二十年間,許多新的研究,尤其是分子技術的發展,讓彼此的親緣關係更加明確。集全世界眾多學者的努力下,2016年Pteridophyte Phylogeny Group第一版((PPGⅠ)問世,將全世界「蕨類和石松類」共分成51科,台灣有38科;主要的變動是:一、蕨類、石松類、種子植物間的關係,過去認為產生孢子的蕨類和石松類關係較近,分子訊息表達的是種子植物介在兩者之間,且松葉蕨、木賊,屬於「蕨類」,而不是「石松類」。二、原來蹄蓋蕨科中幾個比較特殊的類群,冷蕨、軸果蕨、腸蕨、岩蕨、球子蕨、腫足蕨等,都獨立成科;海金沙和莎草蕨分科;禾葉蕨科併入水龍骨科,燕尾蕨併到雙扇蕨科,滿江紅併到槐葉蘋科;舌蕨屬和實蕨屬從蘿蔓藤蕨科移至鱗毛蕨科。不過,此次修訂新版,我們仍沿用原來比較廣義而保守的分類系統,一來是因為對初學者來說,這可能是較易理解的路徑;再來是PPGⅠ仍有一些親源關係尚未釐清,日後或有部分會再調整。儘管書中採用的分類系統和PPGⅠ切分的角度不同,但內涵並不會因而減損,也不影響對蕨類的認識。

  這本書的完成,要感謝遠流台灣館編輯室的傾全力配合,尤其美術編輯黃崑謀先生的繪圖,更成為本書獨特的亮點。同時感謝蕨類研究室歷年來的研究生及助理群:翁茂倫、陳應欽、鍾國芳、張和明、徐德生、王力平、吳維修、李大翔、蘇聲欣、楊凱雲、陳奐宇、劉以誠、高美芳等人,幫忙拍攝幻燈片和筆錄授課內容,為本書的誕生產生了催化的作用。最後,特別感謝陳家慶、呂碧鳳、黃婉玲提供了他們的幻燈片,使得本書增色不少。

郭城孟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3287094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184頁 / 16.2 x 23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 核心閱讀 在發揮人的主體性進行能動創造的同時,以謙卑之心、敬畏之意傾聽萬物之聲,感受自然之道,才能獲得更多智慧,建構好人與自然和諧共榮的社會文化 網際網路散文改變了以往散文由散文作家寫作的格局,其突出特點是率性成文,不拘一格,更強調對話感,展現出時代特有的文學特性和審美特點 我國古代一向以「詩文」並稱,足見「文」的重要性。散文一直是傳承民族文化重要載體,唐宋古文八大家自不必說,一本《古文觀止》更成為中國人熟知的散文經典讀本。20世紀以來,散文更加受到重視,魯迅說小品文在五四的成功不在小說、詩歌之下。新中國成立以來,散文名家名作輩出,成就斐然,上世紀90年代掀起的「散文熱」遍及整個華語世界。近年來,散文不斷發生新變化,成為不可忽略的文學力量。 關注歷史,更關注生活現實 文學要照亮我們的腳下與未來,離不開歷史這面鏡子。文化散文用現代意識燭照歷史,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獲得智慧和啟示,成為中國當代散文一大景觀。 近些年,文化散文氣象一新,不一味追求大部頭和強知識,更加注重文學性,讓散文變得可讀可愛。李敬澤散文集《會飲記》寫歷史文化,但不掉書袋,而是像一個游泳健將一樣深入大海暢遊,在知識的浪花與天光一色中重溫中國古人的智慧風采,充盈著活潑的生命質感。穆濤的文化散文有大局觀,注重見識和靈性,給人妙趣橫生、意趣盎然之感。還有一些散文不能歸入歷史文化散文,但文化內蘊豐厚,審美性和文學性得到彰顯,如胡竹峰《墨書》將松枝、煙、墨、字帖、硯臺、水等意象融在一起,呈現為詩化的人生哲學。 文學不僅要思考歷史,更要面對時代,幫助人們及時感知時代變化,思考現實提出的問題。在散文創作領域,「跟上時代」「記錄時代」「理解時代」的意識不斷強化,關注時代發展和生活現實的散文漸多。南帆的散文緊隨時代,寫出機器、網際網路、人工智慧、數字化對人的深刻影響,《神秘的機器》《讀數時代》《媒體時代的作家》都以深刻的前瞻意識關注社會進步和人類前途命運。馮驥才一直關注民間文化和環保問題,這在他的《民間靈氣》《鄉土精神》《世間生活》等散文集中都有體現。田鑫《和解》聚焦進城老年人精神生活和父子相處之道,主張用愛和包容巧妙化解父子間的心結。莫言《請活好,你的下半輩子》、鐵凝《珍重身上衣》、賈平凹《願一生從容安寧》、郭文斌《尋找安詳》等都內蘊現實人文關懷,聚焦人的精神世界,關乎心靈安放與幸福人生。 物質世介面貌一新,人類精神世界也在迅速調試。散文這種最貼近生活、最易於對話的文體更加聚焦瞬息萬變的現實課題。為解答這些課題,作家們一面感知當下思考未來,一面觀照歷史獲取啟示,與時代脈搏一起跳動,以文學獨特的敏感作前瞻性思考,體現散文作家自覺的使命擔當。 聚焦人生,也聚焦天地萬物 進入現代以來,中國文學邁入一個新階段。文學不只關注私人和小我,更關注眾人生於其間的人類社會和博大世界。近年來,散文精神格局走向闊大,宏大敘事得到張揚,偉大情感受到重視。 以深厚情感書寫人生百態,有所拓展深化,成為近期散文一大亮點。如寫親情,閻綱散文集《散文是同親人談心》從父女和母女之愛寫到對他人對眾生的溫情。劉慶邦《聽林斤瀾說汪曾祺》與王月鵬《懷念燁園老師》都寫師生情,突出知音之感。後者從相知相得中強調知音難覓,前者則從「不是知音的知音」下筆,二者都達到令人動容和深長思之的程度。彭學明長篇散文《娘》在複雜親情和人性上有所開拓,提出「愛的教育」問題。蔣子龍《故事裡的事故》在幽默中有生動,在平易中見新奇,在啟示中有釋然,滿是對世界認識與人生智慧的高度提純。 把視野從人生延伸到自然萬物,散文放開手腳,更接地氣,更加及物。張煒《讀〈詩經〉》充滿蔥翠綠意,將大地的豐富柔美寫得動人心魂;阿來散文集《大地的語言》寫聲音、樹、草根、海螺聲、星光、大海,有一種與天地對語的努力;鮑爾吉·原野《針》讓一根針從母親指間遊走,帶著線的思念穿行於厚厚的棉被和一個個長長的寂寞日子裡;王劍冰《草木時光》沉入鄉村節氣與草木滋榮,也描寫夜色的變幻與永恆……這些作品往往由近及遠、以小見大、常中見奇、淺中有深,有著博大情懷和哲思。 一些年輕作家出手不凡,在物和物性中寓於自然之道,進入智慧書寫。杜懷超在散文集《蒼耳消失或重現》中說:「每一棵植物都是一盞燈,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它的光照里。」北喬《堅硬里的柔軟》寫戲臺、雪、河流、水,在筆鋒不斷轉換中突破思維定式。綠窗《擊壤歌》寫農事,感悟「根是大地的心靈」。吳佳駿《此岸和彼岸》不只從「人」的角度寫「物」,也不是簡單擬人化看「物」,而是由「物」出發,讓人感受大自然的啟示。這些作品突出特點是,強調自然生態於人類社會的重要意義,把這種天人合一的體驗通過質感通透的語言傳達出來,沁人心脾。 關注人生是現代以來散文重要傳統,除此之外,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進步,整個社會對自然生態的重視提升到新的水平,散文也與時俱進。在發揮人的主體性進行能動創造的同時,以謙卑之心、敬畏之意傾聽萬物之聲,感受自然之道,才能獲得更多智慧,建構好人與自然和諧共榮的社會文化。近年散文在這方面的新成就,既是這種社會文化孕育成長的自然產物,也是促進生態理念深入人心的化雨春風。 拓展邊界,也拓展審美體驗 上世紀90年代以來,網際網路逐漸普及,大大降低了寫作發表的門檻。這給散文帶來前所未有的改變:首先是人們進入一個「全民寫作」時代,公開發表的文字量遠超人力閱讀能力範圍;其次是散文邊界開始模糊,出處各異、花樣翻新的文字使得「散文」這個容器一時難以容納。 對於散文等文藝文化創造來說,塔基越廣闊,就越容易出現精品。不過,網際網路這個巨大變量確實給「散文」內涵外延都帶來衝擊,使散文的辨識、遴選難度增加。對此,我們也要堅持散文特性,即文章內容實有其事,區別於實用文體,具有「情感真實」的審美功能。 網際網路散文改變了以往散文由散文作家寫作的格局,其突出特點是率性成文,不拘一格,更強調對話感,展現出時代特有的文學特性和審美特點。比如,黃集偉的網絡散文將知識、幽默、智慧融在一起,讓人在都市匆忙生活中找到片刻雍容和自在。曉月微藍的網絡散文得到不少人喜愛,文字中有歡樂,有悠然,充滿「網感」。吳貽影《短短的50米是人生中最漫長的路》集文字、圖像、聲音於一體,表現力十足。這篇散文在樸素自然中透出人生的思考,也用白玉蘭般的美照亮世界人生,顯出網絡散文獨特魅力。 相比小說、詩歌、戲劇,散文更加「日常」,更貼近現實,加上網際網路的助力,更易於普及和傳閱。同時,這也意味著它的門檻更低,更加泛漫,有志於散文創作者更需要精品意識,以品質「立言」。用審美熔煉世間萬物、人間百態,鑄成一把洞察時代生活、開啟智慧人生的鑰匙,散文才大有可觀、大有可為。 (作者:王兆勝,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副總編輯) 製圖:汪哲平 《 人民日報 》( 2020年03月13日 20 版)

 

 

 

 

 

文章來源取自於: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culture/m98a549.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845956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埔心味覺異常看什麼科埔心睡眠障礙治療中醫福興躁鬱恐慌治療中醫溪湖強迫症中醫推薦
中寮發燙感看什麼科 名間鄉四肢麻痺中醫推薦 網路評比不錯的員林中醫診所,自律神經失調改善很多溪州睡眠障礙治療中醫 大城注意力不集中治療中醫 ptt推薦的南投中醫診所,睡眠障礙改善很多大村失眠睡不著中醫推薦 南投常常心悸看什麼科 網友都推薦的草屯中醫診所,自律神經失調改善很多大葉大學附近推薦胃脹看什麼科 南投不用安眠藥治療治療中醫 ptt推薦的彰化中醫診所,睡眠障礙改善很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yl80yl14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